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一、究竟什么是卖点炒作
  几千种电视机都只卖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品牌呢?其中有的赚大钱,而有的却"玩不下去"呢?产品大同小异,结果迥然不同。是什么造就了这个不同呢?是卖点炒作。
  卖点炒作就是策划有吸引力的卖点,并通过媒体传播主动制造正面注意力,来刺激更多受众消费的功利行为。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要策划卖点,卖点越新奇特怪悬就越有效;二是策划出有效的媒体通道,媒体阵容越大越易成功。一次成功的卖点炒作都必须具备这两个基本要素,否则,卖点炒作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那么,卖点炒作是怎样达到其目的的呢?
  卖点炒作第一步是制造正面注意力,第二步是加强说服,第三步是让"关系"迅速发生,第四步是让"关系"再次发生,第五步是让"关系"扩大发生。说来说去一句话,卖点炒作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社会利益,还是其他利益。
  总之,卖点炒作,一是引起注意,二是进行说服。
  我们通常把受众的"注意力"作为卖点炒作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制造畅销卖点炒作,不仅是要让受众"注意"到它的产品和品牌,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受众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和态度,并最终引发购买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卖点炒作对人的注意、记忆、理解、态度和行为五个层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卖点炒作的信息只有影响了受众的注意、记忆、理解,才可能形成受众态度,并最终导致行为层面的变化。影响力对五个层面的作用是一个逐级递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卖点炒作影响力发生作用的五个层面是一个逐级递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卖点炒作的信息影响了受众的注意、记忆、理解,才可能形成受众态度,并导致行为层面的变化。所以在原有对影响力的看法之中,认为只有影响行为层面才算是有影响力的观念是错误的。行为层面也并不是影响力的终结,受众处于卖点炒作信息之下,仍然会继续注意、记忆、理解信息,从而开始新一轮影响力形成的过程。
  卖点炒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卖点炒作是信息不对称定律的有效运用。
  信息不对称定律的八大特征:
  一是名利追着信息跑。
  二是信息密集名利密集,信息浓度递减,名利递减。
  三是信息上游掌控下游。
  四是信息制造者强于信息使用者,享受前端信息强于享受末端信息。
  五是横向财富大于纵向财富,娱乐财富大于其他行业财富。
  六是关于人生的信息大于关于物品的信息。
  七是正面信息将击败负面信息,强势信息击败弱势信息,信息消费差距将逐渐加大。
  八是信息越多,我们的平均注意力就越低。
  以上八条,就是信息互娱时代的重要特征。
  卖点炒作就是永远主动占据信息的上游,就是主动制造给他人消费,就是制造强势信息冲击波。
  我们都是信息人,我们生活、生存、发展、成功,都无时无刻不与外界信息打交道。也就是说,在今天,我们自身已经历了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三个阶级,完全发展成为了更完备、更自由的信息人。
  信息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命运与信息相关。因此,在这个时代,谁先接受前卫的信息,谁就更能主控市场,掌控命运。我们不妨看看炒作大师魏剑美教授经常说的下面这几个因卖点炒作而获益的经典案例:
  凡是去过香港金至尊黄金店的人们,一定会对那个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黄金卫生间记忆颇深。那么大的一个卫生间,从地面、洗手台、马桶到纸屑篓一律用纯金打造,看上去金碧辉煌,气派十足。当初为建造这个卫生间总共花费了三千多万港币,据称随着黄金市价的提升,现在该卫生间的价值已远远不止这个数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建造"黄金马桶"毫无疑义是一种奢侈到愚蠢、荒诞的疯狂举动。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该黄金卫生间已经成为金至尊招徕顾客的一个重要手段,该店规定凡要求参观者必须先在珠宝玉器柜台前呆上一小时以上,尽管如此,还是有大批好奇者蜂拥而至。
  截至2004年7月的统计表明,平均每天有超过一万人次前来参观该卫生间,其中不少人还花上30元港币拍上一张洋洋得意坐在黄金马桶上的照片。甚至像罗纳尔多、郭富城、沈殿霞等知名人士也纷纷前去捧场,并乐滋滋地与马桶"亲密接触"。
  谁都心知肚明:黄金卫生间只是店家的一种卖点炒作行为。尽管这种卖点炒作在智慧含量和美誉度方面还远远称不上高明,但仍然取得了商业成功。"黄金卫生间"的建成,国内外多家媒体都予以了报道,包括中央电视台金牌栏目《实话实说》都特意就此做了一期节目,吉尼斯总部也给他们颁发了证书。金至尊因此得以从诸多同类金店、名表店中脱颖而出。
  这个卖点炒作案例的成功显然也符合卖点炒作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制造了一个黄金马桶的特别卖点,二是对罗纳尔多、郭富城、沈殿霞等知名人士的观光和新闻进行了大量的媒体报道。
  黄金卫生间的商业性成功,事实上揭示了当今商品生产者们正在面对的一个尴尬事实: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以质量为主要诉求的传统销售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产品在技术上的差异变得微乎其微,一项新的技术改革不仅在一夜之间会得到应用,更会在一夜之间得以推广。靠占据技术顶端而雄霸天下的局面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很难说出不同品牌之间的技术差别。
  今天,当我们走进电器城,已经很难分清索尼与三星、长虹与康佳、西门子与伊莱克斯的性能区别,我们对它们不同价格的认可程度相当一部分来自心理价位。而心理价位其实不一定是理性的判断,而更多依据其营造的"文化场"和知名度、美誉度等影响,而这些影响基本上又都是通过舆论和媒体来制造和传播的。
  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舆论和传媒在左右着公众的判断,从而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商业时代。也就是说,品牌将不是技术含量的标志,而是文化含量的标志。正像可口可乐出售的不是糖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关于咖啡的体验一样,现代背景下的产业已经开始而且将更为彻底地告别质量崇拜和服务崇拜,转而追求可资扩张的信息影响力。

标签: